Monday 27 May 2013

我的社交情



Blog
大约十年前,我还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在一个全世界包括完全不认识的人都看得到的地方写日记,日记不是私密的吗?写部落格的人骨子里根本就是想引人注目嘛。
那时,还着实小看了人类寻求发泄和认同的力量,部落格竟然以星火燎原之势,飞快地风靡网路世界。能写的不能写的、能画的不能画的、能拍的不能拍的,一股脑儿地都blog到很过瘾。也正印证了部落格精神——老子/老娘开心就好。
20076月,我开始blog了。最初只是想到,这么多年来写的东西除了印刷抄写外,没法好好保存,既然有部落格平台愿意免费提供空间,何乐而不用?再后来,才真正开始以部落格记录自己的想法,也开始有其他格主来串门,并渐渐形成一个“社团”,大家你来我往,有时潜水,偶尔浮出水面透气发言。
有人说,在部落格世界里建立陌生人社交圈子的,都是寂寞人,不然就是现实生活中没有朋友的人。我倒觉得,阅读旁人的部落格,其实与看书无异,分别在于你不仅能直接向作者表达你的看法,甚至还可能与之进行交流。看书的人都是寂寞没朋友的吗?当然不是。
近年来极端地疏于blog,又回到最初的仅为了保存稿件。前辈友人扇语年初见到我时直批:“你怎么这么懒惰啊?”我惭愧,我汗颜,我内疚。好啦,看哪一天心血来潮再回到我的“栋物园”除草垦荒,让它重见天日。

Facebook
因为前同事一句“可以看很多美眉照片哦”,我若干年前开始了脸书。
因为脸书,我深刻体会“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句千古名言的意义。
因为脸书,我即使不看报纸电视新闻,也知天下事,而且不管大事小事、正史野史。
因为脸书(的游戏),我和孩子建立了另一种互动关系。当然,一起出去运动游玩还是很重要,但时代真的不同了,虚拟网上见面冒险种菜养鱼有它不同的乐趣。其实真的无须太担心,孩子大了会自然过渡到人生另一阶段,一同沉迷网路虚拟不会发生。就像现在,孩子因为曾经接触过,反而更早地跳出来,自己寻找其他娱乐消遣。而我,也洗手了——我是说脸书游戏。

LinkedIn
朋友说,要找工作,要sell自己,这是很powerful的平台。因为它,他经常接获各大企业或猎人头公司的电话。当然,你需要下一点功夫,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便宜事。
网路时代,要人家找上门已经不是像从前那么高难度的事。人脉重要,网脉也不容忽视。

Instagram
同事说,这是目前最in最容易玩最应该玩的社交平台,但我对此依然选择继续后知后觉下去。
或许是我还看不到它有别于脸书和微博的地方。也或许是它只存在于手机,没有电脑版本。我可以一天十多小时开着电脑“跑着”脸书微博,随时“过去”望一望,却不可能一直有事没事注视着手机上的Instagram

微博
等于是中文版或者中国大陆版的Twitter。虽然完全中文,但是它的优势,在于它背后的庞大人口和市场,让所有要进军或联系大陆的人无法不在它的强势下乖乖跟着玩。就连不谙中文的西方明星、日韩艺人,都只好找抢手来协助经营。
我开通微博,不仅是为了follow华族艺人,也因为它是唯一全世界不得不follow的中文社交平台。身为华人,又怎能不支持?



于《女友》May 2013 - Man Talk


Friday 10 May 2013

与蔡淳佳的“所谓能力”




联想串烧
无限联想,连珠串烧;和栋嘉宾,轮流出招;你说你理,我说我道;天马行空,各有味道。



淳佳
每当到上海和香港时,繁荣景色、热闹人群总让我既兴奋又矛盾。想到新加坡也将要变成密度极高的城市,我顿时觉得混乱。一方面觉得人量的增长是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感觉即将要演变成拥挤和高压力的环境,这是否是在考验着我们适者生存的本能?

和栋:
还没有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前,先学懂了“僧多粥少”这句成语,然后在书本接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却在社会上慢慢体会到傲骨要给力地支撑,不能只靠冲动,很多时候得取决于“去你的基金”存得够不够。谁抢谁的工作、饭碗、生存空间不是讨论问题,振振有词的声音说:你有能力,谁也抢不过你。听起来还真是冠冕堂皇。

淳佳
用“抢”字描绘社会竞争现象还真适当不过。能力的标准越来越难衡量,才子与傻子见仁见智。学术成绩顶呱呱,未必懂得把事情做好就是要先会做人的道理。即使名列尾端,如果能言善道,有面对万浪都无法磨灭的精神应付挑战,不就是生存最重要的学分吗?所谓的能力,在优越体系社会里,如果老只是看到天才,忽略了努力向上的后天“精英”,会否最终成了“走宝”的遗憾?

和栋:
所以教育制度一直在改变,包括测试方式,从以前的临时抱佛脚,只要记忆好写字快就能考取高分,到现在什么“摊开书本考应用”,耗时耗力小组专题作业,都在在显示社会也开始接受,一个人的能力多高、社会生存意识多强,绝对不是老派学校成绩名列前茅就可以盖棺论定的。也就是说,那些在旧考试制度下“受惠”的所谓“精英分子”,或许应该对他们的能力重新估计。

淳佳
我已深深体会周围身为父母的朋友,那份对孩子能力期许所做出的努力。年不过三的孩子已经送到各个不同课程:音乐鉴赏班、画画班、游泳课程、脑力激励班……比我跑通告还满!哈哈!我常想,我们到底是在比什么?能力通过制度、教育、环境形成,却往往在上完社会大学后再次洗净。如何将人生价值观加入制度里,让下一代了解能力不仅仅只靠一张文凭?这个责任,也只能在我当上人母时,才能深深体会啊。

和栋:
“精英分子”高声提出:三岁孩子绝不能起跑输人,所以要“大众化”的托儿所也能提供“名牌托儿所”式的启蒙教育。其实说穿了,“更好的启蒙教育”,就是简单地等于更多的功课、更多的压力。我想问的是,我们的建国功臣元老们、社会上现有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有几个曾经受过所谓的“更好的学前启蒙教育”?小孩的童年,能不能就过得单纯快乐一点?能力,就不能留到以后再说吗?



于《女友》April 2013 - Chatroom


Related Posts Widget for Blogs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