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起跟钱及收取费用有关的“国事”:
教育部将从8月1日起,向全国中小学及初级学院的教职员收取校内停车费。
公务员不该有隐藏福利
我国中小学和初级学院的停车场不收费,是众人皆知的事,一直以来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两年前,审计署在公共机关财务疏失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学校不收取停车费,等同为教职员提供隐藏津贴/福利,才引发争议。
当时,审计署主要针对两所理工学院收取低于市价的停车费,五所工艺教育学院则完全没收费,认为在公共服务部门的裸薪(clean wage)准则下,公务员不该享有这样的“隐藏津贴”。
之后教育部即做出反应,检讨属下学校收取停车费的措施。
当时教育部还吁请大家耐心等待,并承诺会“小心处理”。
如今尘埃落定,教育部有鉴于多数学校附近都设有收费停车场,但学校教职员却可在校内免费停车,是允许教职员享有“应税利益”(taxable benefit),所以为了公务员薪金划一透明化,做出了收取停车费的决定。
教育部与公共服务署及财政部合作探讨后拟定的停车收费,“特别给了折扣”,户外停车费是每月$75(比建屋局停车月票低$5)、有盖停车费则是$100(比建屋局停车费低$10),学校假期的6月、11月和12月则只分别只收$15和$20。
隐藏付出又该怎么算?
消息传出后,开车到学校上班的老师多数表示失望(当然啦,突然要付钱谁会高兴)。
当中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位受访教师指出,一些历史悠久的学校,是当年先贤出资买地建设的,那土地拥有权属于学校董事会,要收取停车费也该由校方自行决定才对,教育部凭什么收取停车费用?
诶,这个问题挺合理的,或许教育部应该给予答复。
教师以外,就连“事不关己”的民众也纷纷为老师打抱不平。
最主要是认为,每一行业都有其“苦与乐”,也有不同的付出和所得,为什么要如此计较?
如果说时间的付出难以衡量,那就说可以计算的金钱好了。
教师除了自费购买消耗量巨大的文具(主要是原子笔),很多时候还自掏腰包制作教材教具、课室布置材料,还会花钱买贴纸礼物作为奖励,甚至请学生吃饭,有时还得在课后使用手机与家长和学生沟通(教师没有电信津贴)。
如果要计较所谓的“隐藏福利”,那诸如上述的“隐藏付出”,是不是也应该报账由教育部买单呢?
公共服务准则标准是否划一
犹记得以前任教时,所属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筹款园游会,每个老师都会被分配到一叠园游会固本去卖,能卖多少是多少,剩下的一般不会归还,都是自己“买断”。
有一些脸皮较薄的老师(包括我),不好意思叫亲朋好友破费(毕竟你学校缺钱是你的事,教育部该负责,关他人什么事),结果一张都没卖,洋洋洒洒总值好几百元的固本都自己硬生生吞下去。
甚至所负责的级任班学生在园游会搞游戏,还自费买东西给他们当做游戏奖品。
诸如此类看不到的“烧钱”行为,也不必一一赘述,相信当过全职教师的朋友应该都会有共鸣。
军营停车场收费原因突破盲点
再说到公务员的裸薪准则,如果学校必须收取停车费,那同样隶属“公家”,一向允许全职军人和军营工作人员免费停车的各大小军营,也应该以同样标准,收取停车费用吧?
据媒体报道,本地六个军营和军事基地,将从下个月开始收取停车费,使必须付费停车的军营及军事基地从10个增加到16个。
国防部在回答《联合早报》询问时说,那六个新收停车费的军营和军事基地,是因为靠近公共设施,停车位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所以有必要征收停车费。
看出玄机了吗?
换句话说,就是原本只有10个军营及军事基地有收停车费,要到下个月才有多六个同类地方开始收费,也表示说,即使到下个月之后,全国依然还有不收取停车费的军营及军事基地。
原来,并不是基于全职军人也是公务员,而必须遵守划一的公共服务准则而收费的。
我总算看懂一点点当年审计署提出的看法了,意思是不是说,只要停车场不靠近公共设施,或其他收费停车场,没有了市场价值,就不构成“应税利益”,也就不会影响公务员的裸薪准则而造成不公平待遇,就可以继续免费停车?
额外停车费收入该回馈给学生
最后要说的是,本地的中小学加初级学院,加起来有300多间,停车费用一开始征收,保守估计教育部每年将获得不下500万元的收入。
收取停车费用,本来应该是作为停车场的维持费,但校内停车场的维持费用原本都已在学校营运预算内,因此新收到的这笔庞大停车费,将用在什么方面?
如果是回馈给学校,又该如何公平进行?或许教育部也可以好好解释一下。
其实比较简单的做法,是由个别学校自行处理收到的停车费,因为每间学校的教职员人数不一,开车来上班的人数也不同,所以收多少用多少,是比较公平的做法。
至于用在什么方面,我会建议把停车费用在为图书馆添购书籍,为学生添购电脑及其他硬体设备、课程辅助活动需要的器材配备等等。
甚至也可用来换成大众书局礼券,奖励学业、品行及各个方面有杰出表现的学生。
反正啊,就是把这笔“额外”的收入,完全透明化地回馈给莘莘学子。
相信这么做,才会大大缓解每月付还停车费的老师们的负能量。
稿于 March 201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