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1 October 2019

Ad Astra:Brad Pitt 证明有颜值也有演技的个人秀


这绝对不是一部亲子同乐的太空片。《Ad Astra》虽说是寻找父亲的故事,但跟你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温馨画面完全不一样。

故事是说不久的未来,人类不仅能到月球做星际旅行,也已在火星设立基地。当地球被不明能量波袭击之后,当局决定派遣表现出色、永远处变不惊的太空人Roy,前往疑似发出能量波的海王星一探究竟。
Roy之后发现桉情不简单,原来20年前被派往海王星出任务后,一去不回的太空人英雄父亲,证实可能还活着,更可能就是能量波的始作俑者。

超越40亿公里的太空版爸爸去哪儿,结果如何?


#AdAstra
#星际探索


Sunday 27 October 2019

It Chapter 2:没有比上集好看



《It》重启首趴两年前上映时大获好评,被誉为该年恐怖片王,致使趴兔成了观众引颈期待之作,可惜备受瞩目的《It Chapter 2》却没有预料中精彩。

承接上一集,七名差点被恐怖小丑玩残的小孩,长大后分道扬镳各自开展自己的人生。
没想到以为已经被打败了的小丑,27年后重现,恐怖再度席卷。
当年立下血誓的“鲁蛇联盟”,重新回到故乡小镇,这一次,铁了心一定要彻底干掉那可恨的小丑。

完整观后感,请点这里看 👉👉👈👈

#ItChapter2
#小丑回魂2


Saturday 26 October 2019

Fractured:悬疑+烧脑,一路猜到底



悬疑片很多人爱,烧脑电影也有广大的观众群,Netflix原创电影近期强打之一的《Fractured》,更是悬疑+烧脑,效果加倍。

故事是说,男主Ray因女儿不慎摔断了手臂,于是匆忙开车把她送到邻近医院。
却没想到,妻子带着女儿去做脑部扫描,竟然就是Ray最后一次见到她们。
吊诡的是,之后医生、护士、接待人员等,全都说没见过Ray的妻女,甚至连登记记录也没有,难道这家医院是做黑的?

完整观后感,请点这里看 👉👉👈👈

#Fractured
#断线
#曲折



Thursday 24 October 2019

Crawl:难得几乎零冷场,败在免死金牌太大面



屋漏偏逢连夜雨,天灾“鳄”祸一起来,惊悚灾难片《Crawl》呈现脆弱人类回归弱肉强食的原始生态环境下,如何逆天自救。

飓风肆虐佛罗里达的一个小镇,大雨滂沱酿成水灾,镇民疏散之后,女主不顾警方劝告,执意回家寻找父亲。
当找到地下室里受伤的父亲时,女主也发现事情大条了——随水而来的鳄鱼,竟也同时出现在咫尺之内。女主和父亲要如何逃出生天呢?

完整观后感,请点这里看 👉👉👈👈

#Crawl
#巨鳄风暴
#噬逃险鳄
#鳄魔

** 新平台,看电影,写观感,谢谢大家支持~~ 😊😊



Wednesday 23 October 2019

老大你们选的啊,他说了算你们不爽什么啊?



老大说了算,这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本来就没有争议,如果老大说什么都不算,那还选一个老大出来干嘛?

诶,说的是新加坡近日来最热火的话题——保留制民选总统,全民还真的是不爽到一个极点,少见地在各大社论网站及社交媒体骂声一片,非常贯彻团结一致的精神。

政府是民选出来的国家老大

政府是经过白纸黑字,一人一票,堂堂正正,绝对民主地由全国有资格投票的选民选出来的国家老大。
那政府老大推行的政策,你们干嘛不爽呢,当年你投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会不爽呢?

其实啊,政治是个什么东西,大家都知道。
只要不太过分,不踩到民众的底线,基本上,新加坡国民还是很温和兼善解人意兼听懂说教的。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哦,水费一次过上调30%,物价年年上涨,公积金修改到一个退休了也可能拿不到现金的地步,地铁坏到一个宣布了供电轨全数更换完毕却仍须等两年才可提升可靠性的程度,等等等,民众骂归骂,不满归不满,还是承受了下来,日子照常过。

但这此的保留制民选总统,为何掀起的怨气竟然是史无前例地汹涌澎湃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政府老大这次玩过火,设立了不容置疑的游戏规则,却又自己打破规则,不仅不理民间反对声音,还要民众接受政府的一番美意。
哎哟,今时不同往日了咧,现在新媒体可以让民众随时随地说出心里话,足以形成一股舆论力量。

民选总统资格要求太高

那民众到底在不爽什么呢?

首先,民选总统的候选人资格,就已经问题多多。
根据条例,候选人须担任过国会议长、大法官、部长、常任秘书的公职,非公务员则须担任公司资金达5亿的实权总裁,这个公务员与非公务员的资格,已经设立在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天平上。

政府要求独立人士有掌管财务及决策的能力,所以将资格定在超高的5亿公司资金,但这一开始就把范围缩小到了几乎只有商人才有资格,而排除了其他领域专业人士问鼎总统的机会。
即使是大律师,也得有家公司资金5亿的律师行,大医生也得是资金5亿的医疗集团总裁,才符合资格,更遑论学校校长、大学教授、工程师、艺术家等等。
这样的总统候选人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与身份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甚至可说是歧视。

相反地,国会议长、大法官、部长、常任秘书的工作,与管理资金5亿的公司又有什么关联?
而且事实是,大家都知道,我国总统实权不大,虽说握有国家储备金的第二把钥匙,但能不能动用,还需要国会通过,那,又何必需要有掌管5亿资金公司的能力?

亲民谁说了算?

既然已经知道只是个国家精神象征,亲民及亲和力不是更重要吗?
而亲民与否,也不是政府老大你讲的,因为亲政府不代表就一定亲民啊,而既然是民选,就应该让选民自己投选自己觉得亲民的目标吧。
所以,政府设定的规则,很显然的,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不速之客”,确保胜算最高的候选人,是亲政府老大的人。

说到这次的马来族保留制民选总统,政府老大又出招了,说是为了种族和谐,但最终连马来人也不爽,认为这不仅有违任人唯贤的国政,要保送马来族才能当上民选总统这样的状况,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又见阴谋论

最夸张的要属政府老大说了是五届没有特定族群出任民选总统,才保留给该族群,却从黄金辉前总统算起。
哎哟老大啊,是新加坡人都知道第一届民选总统是王鼎昌前总统啊,你硬要往前算,还搞了什么黄金辉是第一位“行使民选总统权”的总统来自圆其说。
难怪民间盛传的阴谋论是,老大怕被上次险败给陈庆炎的陈清木在这一届会当选,才硬硬搞了个指定马来族的条例,直接把陈清木踢出局。

那为什么政府老大这么害怕“外人”当总统呢?前车可鉴,前总统王鼎昌要求审查国家储备金的纠纷,让人感觉是踩到了老大的尾巴。

好啦,木已成舟,保留制民选总统尘埃落定,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反正新加坡真的就是多元种族国家,选一个马来族总统也没什么不可的。

问题来了两个

但是问题又来了,而且是两个。

第一、回到非公务员候选人资格,所谓的5亿公司资金,等同于全国只有0.2%的企业够格,而在这些企业里的总裁,有多少是马来族?
就算是马来族,这里面又有多少本业经商的马来族商人,要在职业晚年转当总统?
看来是寥寥无几了。

果不其然,到头来最有可能获得候选人资格的沙里和法立,公司资金也都没达5亿。
这结果表示什么呢?
政府老大为这届保留制民选总统设定的比天高标准,不仅是指定给马来族,而且还是指定给老大指定的那唯一一个马来人。

第二、说了给马来族,也推出了老大心属的人选,但背景资料一翻出来,原来哈莉玛的老爸是印度族,结果还引发何谓“马来族性”的问题。
这不是作茧自缚是什么?

好啦,最终是总统选举委员会只批准了一人申请,当然就是哈莉玛,然后在无对手的情况下,当上了民众没得选的民选总统。
不爽的人民当然要问啦:何不干脆指定总统就好了?搞这么多花样干嘛呢?

回到本文开头说的,新加坡是民主的,因为政府老大是全国人民选出来的,那大家还要抱怨什么呢?

骂归骂,有甜头票照投

回看新加坡过去大选,执政党总是很聪明地把人民不爽的政策如调高各类费用,在大选过后一两年内快快实行,然后利用余下的两三年让国人习惯及遗忘了才再次大选。
再在来届大选毫无例外地宣布发放全民红包,让国人吃着眼前的糖,忘了过去挨打的棒,又再把票投给他们。

有政治观察家认为,这次保留制民选总统,政府老大的小动作做得太多太明显了,很可能失去民心,包括那70%投选给老大的选民,也可能在来届大选跑票。
但也有人认为,大形势是不会变的,因为距离下届大选还远,到时也不会再有人记得这件历史事件了。
要不要变,就看选民到底怎么想了。


稿于 September 2017

Friday 18 October 2019

反对有用咩?学生在教育体制下都变乖乖牌



澳大利亚媒体大摆乌龙,涉及我国教育部长与高官,上演了一场无中生有的戏码。

早前一份名为《澳大利亚教师杂志》(Australian Teacher Magazine)的刊物,报道说我国教育部长(学校)黄志明于5月31日举办的“重新设计教育学国际论坛”上说:“崇尚‘服从’的工作已逐渐消失,但新加坡还在培养唯命是从的学生”,直指新加坡学生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表现优异,却实属“无谓的胜利”,而且是出于我国的“服从文化”。
该杂志之后于其网络版本修改了内容,指言论为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总司长王斯芸所说。

我国教育部事后于面簿上声明,部长黄志明并未参加论坛,王斯芸也不曾做出上述言论,并要求《澳大利亚教师杂志》撤下不实报道。
杂志之后依言删除新闻,并刊登了道歉启事。

事件看似落幕,但据悉坊间网上针对此事,做出了相信有关当局始料未及的反应:
一,以为我国终于出现了不再一昧发表官腔式官方言论,愿意正视我国教育弊病的部长,而鼓掌支持。
二,发现原来是假新闻,一切回归原点之后,感到失望惋惜。

学生的消极服从

当然《澳大利亚教师杂志》所发布的已确定为无中生有的新闻,但我们是不是也可想想,为什么他们会虚构出这样的言论?
所谓无风不起浪,其来有自,假象能够这么样地被制造出来,是否有可循的脉络,甚至这其实就是我国民间的声音,无意识地漂洋过海传到了异邦,被当地媒体截取来大做文章了?
有几个点是个人认为可以探讨一下的。

曾经在我国教育体制下全职任教三年,教的是17、18岁的男女学生。
这是个已经可以独立思考的年龄,也是普遍被认定的青春叛逆期,要说服不服从、听不听话,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应该极具代表性。

跟那些十多年经验的资深老师相比,三年只能算是菜鸟老师,何况本人也不是“明星老师”,所以从未被分配教导成绩最佳的班级。
对自己指导过的“成绩一般”的学生,印象是普遍机灵跳脱,不乏捣蛋鬼,对于听从指示和服从命令,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要我相信他们是发自内心听命于人,我选择认为他们是阳奉阴违,甚至“聪明”地游刃于犯不犯规之间。

尤其在放下教师身段,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之后,更会有机会“聆听”到他们的心声。
到后来,我已经可以清楚地分辨,他们的不服从,往往是对体制的抗拒;服从,则是对老师的尊重,甚至很懂事地不让他们支持的老师难做,毕竟老师也只是奉命行事。

遇上不想说出心里话,却又不满现状的学生,他们最直接的反应,是消极地服从。
怎么说呢?
就是表面上听从指示,照做,但你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并非心甘情愿。
问他们为什么不提出“抗议”,或真诚反映,他们会很直接地反驳:“有用吗?你们会改吗?”

是的,当对立的两方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下,掌握体制的,总是一面倒胜利,试问被体制掌控的一方,还能以什么为依据,屡败屡战呢?
到最后就剩下“反正说什么都是你赢,那让你赢咯”的消极服从心态。

反对也没用

对应前文提到的假新闻中的“服从文化”,与其说我国教育培养出了唯命是从的学生,倒不如说是我国学生被潜移默化了“反对也没用”的态度,久而久之地,连反对的理由也懒得去想,说什么做什么就对了。

这种无形中的负面训练,其实在教学内容规范中,已可窥一二。
比如作文,长久以来教育部强烈地规定,不管题目是什么,所写都绝不能涉及超现实灵异,或者做梦。
只要作文内容最后呈现那两种状况,就无例外地判定为离题。

当然,我不反对求学的学生应打好命题式写作基础,但如果学生真的能够将梦境或灵异事件描述得活灵活现,又何尝不可给予相应的肯定?
或许,诸如此类的牵制,一开始已对学生们灌输了“你不听话,后果(不及格)自负”的思想,也可能间接地传达了“别挑战权威”的信息。

而为了考取好成绩,家长即使如我这般地对某些教学内容不以为然,也只能消极地屈服,并且告诫孩子必须遵守,继续地加强了学生不敢、不想,到最后懒得思考懒得反对,一切服从就好的心态。

消极服从可能是全民课题

“消极服从”若是我国教育可能面对的问题,其“渊源”或许与整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不无关系。
随便举些例子,就可以看到国人消极服从的情况:
公积金制度与其强制性健保系统;
未来人口“展望”数目;
与薪水增幅无法成正比的生活费;
公共服务如水电和公交私营化后以巨额盈利为先;
全球居冠的部长薪金;
生活必需品也无例外须缴付消费税;
国人长时间工作失去生活意义等等。
这些措施和情况,长期以来都只能是民众的茶余饭后话题,无法成为“我讲出来,就会看到改变”的课题。
而近月来最为民众“津津乐道”的地铁无休止故障与延误话题,被部长谴责被夸大报道,也是国人消极服从最好的注解。

说回教育,澳大利亚的假新闻中提到,我国学生在PISA名列前茅,那倒是事实。
我不知道用功、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服从度是不是成正比,或有没有一定的关系,但我确实记得,当年曾经观察过,成绩最佳的A班学生上课时,是绝对的安静听讲;我所教的学生上课时却敢于发言发问,灵动得多。
这,可不是一个人的主观观感,而是学生和老师同事,也都这么认为。
真的。


稿于 September 2017

Monday 14 October 2019

生孩子与奖励无关,到现在还不懂吗?



关于政府给予的生育奖励配套,一直就有不少人突破盲点,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只是我国政府似乎没有听进去,更遑论做出改变。

最新的新加坡人口报告出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总人口是561万2300,比起去年仅增加0.1%,创下14年来新低。
主要原因是建筑业和海事与离岸工程领域表现疲弱,持工作准证的员工减少,导致非居民人口减少1.6%。

人口不增加,公民更高兴

我国总人口增长率自2012年起就呈现下滑趋势,非居民人口更是多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新跃社科大学经济系高级讲师特斯拉博士认为,这不足以引起国人忧虑。

对于这样的说法,似乎显示了这位博士有点没搞清楚状况,从政府宣布了人口愿景是600万以来,我国公民就不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地小物少,政府组屋越建越小(虽然部长还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地说没有),去到哪里都是人潮汹涌,地铁巴士上下班高峰期拥挤不堪,医院和私人诊所更是人满为患,等待看病时间平均为一小时起跳,等个两小时才看得到医生是家常便饭。

更何况国民总有身为国民的荣耀感(这也是我国政府致力于推广的),但当一个国家的公民只占全国人口的六成(差不多只有一半),其余的都是非国民,试问公民要如何荣耀得起来,难道真要认为自己是稀有品种?
所以新加坡总人口呈现负增长,其中公民人数增加,非公民人数减少,公民该是高兴都来不及,又怎会感到忧虑呢?

政府诚意在哪里

总人口报告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新生婴儿人数,从前年的3万3725,降到3万3167,降幅1.7%,整体生育率是前年的1.24下滑至1.20。
这是建立在公民结婚总数微升0.3%的情况下,显示了国民即使结了婚,也未必要生孩子的现象。
报告指出,婴儿潮一代国人的孩子虽已到了生育年龄,却未有生儿育女。

好啦,现在我们又可以年年如是地重申政府年年如是提供的生育优惠配套,为什么年年如是地无法奏效呢?

婴儿花红现金越给越多,工作的父母还可以有税务回扣;母亲产假可拿16周,父亲有薪产假增加到两周,未来父母还可以灵活共用16周产假,让父母视情况斟酌谁负责照顾孩子。
这么看起来相当丰厚的奖励,为什么国人不买单,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所谓没钱万万不能,有钱拿当然很好,但别忘了钱也不是万能的,养育孩子是一辈子的事,那可绝对不只是钱的问题而已。
政府在物质上帮的一点小忙(为什么说是一点小忙?因为以新加坡的生活水准,说实在地那一点婴儿花红真的只是杯水车薪),讲真的也没差多少。

政府要真的显示诚意,最起码也该让与婴儿相关的用品如婴儿奶粉和纸尿片等能免于支付消费税,在这个课题上,曾有人要求政府在生活必需品上免除或减低消费税,以帮助低收入家庭,但政府不同意,当时官方给予的理由是,很难界定哪些产品才算是必需品。
那婴儿用品应该不难界定吧,为什么政府仍然不愿意这么做呢?

说到婴儿奶粉,前阵子有关当局“发现”奶粉价格以惊人和不合理的速度连年提升,测查之后才知道是因为奶粉商花费大量市场宣传费用,包括赠送厚礼给医生,而并非奶粉原料或制作经费提高。
应对这种问题,政府应该更早地适时介入,要不然给的婴儿花红再多,最终也都只是拿去喂奶粉商和有助于奶粉行销的医院、医生等等。

还有,政府口口声声、苦口婆心劝国人多生育,却为何连一张报生纸的行政费用,也要父母承担?政府就不能埋单吗?别忘了即使说是政府埋单,但政府的钱不也是从人民得来的吗?
诸如此类的虽说都是小钱小事,但真的实施了以后,相信国人可以更感受到政府的诚意。

太重视学前教育等于给孩子压力

物质方面以外,政府要鼓励生育,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新加坡究竟是不是一个适合生儿育女的国家?
我国生活水准高,物价高,人民工作时间长,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维持应有的竞争力,国人付出了时间和生活的代价,甚至很多还无法安享晚年,年迈时得继续工作以生存。
居住在这样生活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也难怪年轻夫妇在考虑生养孩子时,都会三思而行。

为了维持生活品质,以及在工作上寻求个人满足感,本地绝大多数年轻夫妇都是两人同时工作,而这种情况也会维持到生孩子之后,于是,也就产生了谁来帮忙照顾孩子的问题。

本地的托儿所其实不算少,也一直有新的在开办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但是,如果有得选择,父母会真的愿意把孩子从小就全天寄送在托儿所吗?
我不知道这样的调查,政府是否做过,但就算调查结果是否定的,相信这个继续增加托儿所的趋势也不会改变,因为根本没有一面鼓励生育,一面提供帮忙父母照顾孩子的其他方法。

孩子小的时候如何照顾是问题,长大了开始上学学习又是另一个大问题。
同样的众所皆知,本地教育是采取进取式的,绝对不会有放慢脚步的时候。
从小学开始,孩子就必须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从教育部必须出面规定一个星期五天上课日之中,必需至少一天不发功课回家做,就知道本地小学生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求学状况。

只是小学就算了,现在连学前教育也不放过,托儿所不再只是帮父母照顾孩子的地方,还必须给牙牙学语的小幼儿上课。
李总理在今年国庆献词中提到的三大要点,其中一项竟然是学前教育,直接表达了我国政府将继续以国人竞争力为优先考量,甚至要国人从幼儿开始就学习、学习、学习,上课、上课、上课,似乎忘了应该考虑的是童年的定义,父母希望看到怎样的孩子生长环境,以及国人最终的快乐指数。

试问,这样对孩子从小就施压的环境,是适合养儿育女的吗?
从这样的政策安排,几乎就可以间接地解释生育率为何没有改善。

特殊需求孩子一直被忽略

最后还想说的,是特殊需求的孩子,以自闭症儿童为例,目前我国专门为自闭症儿童开办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且学费高昂,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

政府要国人生育,但不幸孩子患上自闭症的话,就无法获得一般孩童的教育津贴,自然难免让人觉得政府过河拆桥。
政府推行强制性小学教育政策,所以我国小学教育只是象征式地收取低额杂费,但为何厚此薄彼,只照顾“正常”的孩子,却无法给予自闭症儿童一视同仁的福利?
这,是政府处理得非常不好的一块,也由始至终,从来没有解释为什么特需孩子会这么被忽略。

其实,关于政府给予的生育奖励配套,一直就有不少人突破盲点,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只是我国政府没有听进去,更遑论做出改变。
政府做了很多,生育率却不见好转,不就是不听国人言,无效在眼前最佳的证明吗?


稿于 September 2017


Wednesday 9 October 2019

学校霸陵的处理,也是社会问题的写照



上星期发生的圣XXX中学学生霸凌事件,因为现场“实景”视频网上流传,让国人不只是通过媒体报道,也亲眼目睹了事件经过,进而引发各方讨论。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教育、价值观等等方面都有着潜在,甚至令人担忧的问题。

学生骂脏话和打架如家常便饭

从视频中看到,两个体格较大的学生,一边口操脏话,一边冲向一个体格明显较小的学生,轮流围殴后者。
其他学生只让在一旁围观,无人阻止。
从有人“冷静地”录下整个事件,也可想见他们对这样的情况可能见怪不怪。

先说讲脏话的部分,这其实在我国青少年之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我自己在住家附近,就经常听到无论是在组屋楼下聊天,或球场打球玩乐的十多岁少年(主要是男生)将脏话当口头禅一样,“出口成脏”,非常流利自然。
尤其是F字开头的四字母英文脏话,更是无时无刻地挂在嘴边。
数年前南大毕业典礼上,曾有一名演讲的毕业女生,在台上将F字脱口而出,事后居然有不少网民认为那不过是一种“情绪助语”,没什么大不了。
没错,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但直至目前为止,F字的用途虽然已超出它的本意,多了许多引申意,却也还没有到能登大雅之堂,可以广泛使用于正式场合的程度。

当然,洁“口”自爱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的(没做过正式调查,但希望是这样),只是滥说脏话的学生比例,以及脏话作为日常口头用语越来越普遍被接受的情况,还是相当地令人担忧。
这是家长必须时时提醒甚至告诫孩子的,责任并不在学校,也没有理由浪费资源要求教育部设计几堂课专门教导学生别讲脏话。

再来,就是学生打架问题,老实说,处于血气方刚年龄的中学生(尤其是男生),打架是相当难以杜绝的一种冲动行为。
以武力解决问题,从来就是人类无法禁止的处事方式之一。
当然,那是不正确的,所以才要从小就教导并灌输孩子,打架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制造更多问题。
这,同样是需要家长和学校双管齐下,不能只推给任何一方负责。

本地学校霸凌事件不减反增

打架之外更不能容忍的,应该是霸凌。
打架我们还可以勉强说是建立在双方对等的情况下,霸凌却是“霸者”在自知处于绝对优势下,强制被欺凌者屈服的恶劣行为,是人性中极其黑暗的表现。
资深社工林丽萍在接受媒体访问表示,过去十年,本地学校霸凌事件不减反增,而且增加了至少10%-20%,这对十年来社会、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卓越发展,而且一直朝着优雅社会迈进的新加坡来说,难以令人接受。

资深辅导员凌展辉在答复媒体时,也承认这是让人堪忧的情况,并指出本地学校可能碍于来自家长的压力,而无法对犯下校规的学生给予严厉的处罚,以儆效尤,无形中间接地令学生更加肆无忌惮。
比如前阵子校长没收学生手机事件,家长竟然发律师信给校长;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是小事或情有可原的犯错事件如迟到等,孩子一被处罚,家长就到教育部投诉,而如果教育部站在家长那边,就会让校方非常难做。

至于学校霸凌事件,若是被媒体公开,校方又处理不当,就得面对社会舆论压力,甚至学校名誉因而受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难怪校方可能在事故发生后,选择息事宁人。
就如这起圣XXX中学的事件,一开始时校方也是不愿置评,直到视频传开,社会反应越来越大,校方才公开讲话。

学校霸凌事件绝对是教育部需要在不久的将来尽快解决,或至少降低数目的问题,希望我国唯一拥有两位正部长的教育部,能在这次事件后,认真检讨与探讨,而不是老在专注搞什么学校硬体科技,或出国比赛争第一,让我们回到教育的根本吧。

没职权就不该插手?

打架和霸凌之外,视频中另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里头有一个成年人,目睹整个动手事件,却只是开头讲了类似“好了啦,好了啦”试图劝架,然后在打架的三个学生无视之后,继续“观战”,打架是在一分多钟后由另一名高大学生成功制止的。

圣XXX中学陈副校长回答媒体询问时说,该名旁观成年人,“只是一名外部机构的实习者。因不是学校的正式老师,没有经过必要训练的他无权处理这样的突发状况,所以他只是口头尝试叫学生停止打架,没有进一步作为。”
这样的解释,看起来冠冕堂皇,但实际问题多多。

首先,劝架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做出的行为和反应吗?
我们的先贤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举的例子是路过看到一个掉落井里的小孩,是人都会自动要去救他,需要什么训练呢?
或许你会说,该打架事件并非关乎生死人命之事,但要是不加以劝阻,谁知道最后会不会演变成流血事件呢?
难道,要等到该名被欺凌的学生受伤了,事态非常严重了,才上前阻止?

陈副校长也提到,该男子并非学校工作人员,所以“无权”处理,言下之意,就是男子“凭什么”处理学校发生的事故。
那如果你在游泳池或海边,见到小孩溺水,会游泳的你,会因为你不是救生员或泳池工作人员,而无法僭越去救人吗?

从该男子的角度来看,当然不能说他袖手旁观,因为他曾经试图阻止,但软弱无力的口头劝止,是人都知道是不可能劝得住在火头上动手的人的,所以他劝了等于没劝。
在确定劝架无效之后,他站在原处观望,显得手足无措。
对此,某些网民说得没错,如果他自己没能力制止,为什么当下不快点去找老师或其他在校工作人员求救?
这是不是可以解读成,我国成年人当中,有一定的数量缺乏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缺乏危机意识?
是什么样的教育下,培养出这样的成年人呢?

遇到突发状况 还照章办事吗?

从学校,或者说代表学校的陈副校长的解释来看,在突发状况发生时,她着眼的,却是职权与授权的问题,显示了我国政府部门,以及公务员经常为人诟病的照章办事,按本宣科的处事方针和态度。
什么都go by the book(照章办事),这与我国政府提倡的thinking nation(思考型国家)理念根本背道而驰,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作为手握哺育与指导下一代重任的一校副校长,却遵循着这种死板的概念。
在这样的教育下,以后是不是人人在处理任何事,包括意外的时候,也要先自问有没有相应的职权,才肯出手(帮忙)呢?
如果不是职责所在而出手,是不是即使帮对了忙,也要遭受非议呢?

陈副校长也回答媒体说,学校严正看待所有的打架事件,并有信心老师能够控制并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
她对老师有信心当然是好事,但经过此事,我对这位副校长能否带领出优良的下一代,没有信心。


稿于 September 2017

Tuesday 1 October 2019

效果最重要,黑箱成惯性



中国网络选秀节目《明日之子》上周六晚直播,现场爆出节目造假的大条新闻。
节目以参赛者斗歌方式进行,由三位“推星官”投票决定谁可晋级。
事发当晚的比赛,虚拟歌手赫兹以两票对一票,击败了对手赵天宇,当主持人请推星官之一的中国歌手薛之谦点评时,没想到薛之谦突然大爆料,称主办方要求他别让赫兹输得太难看(不要出现3比0),结果他“听话”地投了赫兹一票后,反而令本该晋级的对手赵天宇惨遭淘汰。

薛之谦说,这样的“乌龙”成绩自己有责任,所以他要辞去推星官的职位,说完摔掉麦克风离开现场。
还有人捕捉到他在台下大声怒斥“耍我啊!”。
工作人员与薛之谦沟通之后,他后来重新回到台上,与全场观众解释说,三位推星官都会一起讨论参赛者的表现,“因为都是小朋友,我们不希望他们输得太难看,也不希望都投给一个人。”
但没想到这次的“好意”会逆转了胜负,“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我想收回那一票……我能允许小朋友不要太丢脸,但不能允许我错判。”

事发后当然引起轩然大波,网上一片讨伐声,网民一面倒支持薛之谦的正义,同时也围剿选秀节目主办方的黑箱作业。
其实选秀节目原本就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无论是评审决定或观众投票,主观意识已经无可避免地会影响赛绩。
相信观众也早就能接受这种程度上的不公或偏袒,也很可以把它当作是娱乐效果来看待。
就像足球赛也经常因为裁判的个人意识左右了赛果,试想,连最讲求体育精神的竞技赛事,都可以因为主观性而导致整个比赛失去公平性,那我们又如何能要求作为综艺节目的选秀比赛能够公平呢?
话虽如此,台面上的偏袒,观众可以当效果,因为它清清楚楚地显示在眼前;但台下的操作,我们看不到,而这种暗地里的小动作,就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了,因为它等如欺骗了观众雪亮的眼睛。

真要讲,选秀节目的秘密操作还真不少,像着名的《XXX声音》,就被爆料因为某位导师与主办方关系密切,因此她的学员胜出几率比较高,甚至到了内定的程度。
同样的节目,本地也有派参赛者前往比赛,但根据可靠消息,本地参赛者到达比赛场地的时候,各导师的学员名额已经满了,所以大家都只能做做样子,让比赛“完美进行”罢了,当时导师是根本不会按键选择的。
参加过同类选秀节目的败北参赛者,很多都曾私下爆料,节目的导演或导播握有生杀大权,还能指定参赛者的比赛歌曲,很多时候参赛者自己选择的歌曲可能不被批准演唱,最后却被指定了参赛者不擅长,或无法表现的非比赛型歌曲,只能自叹倒霉。
本地女歌手谢慧娴参加了《中国新歌声2》,加入那英的战队,在导师对战中遭淘汰后,就曾说自己在比赛前几天才被通知得换歌,导致她必须重头学习新的指定歌曲。
她说,如果有更多时间准备应该可以唱得更好,言下之意显而易见。
像这类“看不到”的操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赛事,当然就会被视为黑箱手段。

但就像前面提过的,主办方有主办方为节目生存的考量,导演也有导演要导一台好戏的斟酌,包括评审也有评审体恤新人的善意。
薛之谦被主办方摆了一道而不满,但他坦承三位推星官会讨论并同意不给予一面倒的成绩,其实也已经是一种造假,只是因为不影响赛果,而且出于善意,无关道德,才能被接受。
但既然是比赛,参赛者就该自行承担结果,即使被完胜,伤了玻璃心,也只能视为一种磨练和考验,体恤新人辛苦的善意造假,又是否有必要呢?

总而言之,娱乐圈不是法院,本来就没有人在拜天平的,绝对没有公平、公正
、公开这回事,不同程度的潜规则,多到说不完。
反正艺人要走红,是三分靠实力,七分靠运气,碰到被黑箱操作的时候,也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作为观众,实在无须这么走心,就戴着娱乐效果的眼镜去观看就好了。
搞不好日后还会有类似这次薛之谦事件再发生,却可能是主办方为了制造新闻与炒高收视率而安排的戏码也说不定。
毕竟薛之谦摔麦事件出现后,立马成为微博热搜冠军,吸引了197万人关注搜寻,这样的效果,谁不想要啊!


稿于 August 2017

Related Posts Widget for Blogs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