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6 July 2010

什么都是我我我

十多年前,某个朋友曾经说过,他不会因为责任,而限制自己追求真爱。确切的意思是:当他找到他更爱的人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去追求,即使他已经结婚。
这种想法,十多年前是属于“前卫”的。起码,九成九听说的人都不能接受——那结婚来干嘛?骑牛找马吗?对另一半太不公平了吧?

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想法却似乎已经不能引起太大的反响。看离婚率提高就是明证。一句“不爱了”、“没感觉了”,居然就是构成分手最有力的理由。
婚约确实成了一张废纸,只不过是在两个人最陶醉的时候提供一点物体见证罢了。“清醒”后随手撕掉,只要双方同意,没有人会眷恋。
是爱情变质了?是誓言无力了?是婚约儿戏了?

我觉得,是因为大家回到了原始本性——“我”的本性,也是人类呱呱落地后最初的本性。你看小孩子,饿了渴了痛了痒了累了,都会很激烈地要你即刻做出反应来满足他的要求,他想到的,只是他自己,才不管你是不是同样也饿了渴了痛了痒了累了。
不理婚约背后的责任和义务,说穿了也就是“我”的劣根性在作祟——因为最重要的,只是“我”的感受、“我”的幸福。

不说结婚,就说年轻人谈恋爱,很多也只为了自己要一个伴侣,真的交上了,又有多少会忘记“我”而更多想到“他/她”?
大概,最终还是自己要爽而已。所以网上“艳照门”事件才会层出不穷。即使前车可鉴,还是有人愚蠢地自投罗网,若非为了那当下的“我爽我高兴我喜欢”,又是什么?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收听广播、上网连线,时不时总会看到类似“活出自我”、“展现真我”、“My Style My Life”的标语或“理念”。苹果出产一系列风行的“i”产品的“i”,也未尝不可解读成“我”。就连一份报纸的名称都可以叫“我报”。
这么重视“我”的社会,又怎会不产生出心里只有我而没有你和他的族群?当“我”的强势开始造成了社会问题,又能怪谁?

黄和栋
于《女友》July 2010 - Mantalk

3 comments:

妮可儿 said...

其实那些社会问题早已经出现啦。。。只是大家都不想正视它们罢了。

stiva said...

恩~有同感,有同感,有同感。
從以前的“只有你”到現在的“只有我”,不知道以後會到只有誰呢~

tonfucius said...

妮可儿:还有的是后知后觉,有的是视若无睹,有的是事不关己,有的是不以为意~~

stiva:只有神~~ :p

Related Posts Widget for Blogs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