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串烧
无限联想,连珠串烧;和栋嘉宾,轮流出招;你说你理,我说我道;天马行空,各有味道。
淳佳:
每当到上海和香港时,繁荣景色、热闹人群总让我既兴奋又矛盾。想到新加坡也将要变成密度极高的城市,我顿时觉得混乱。一方面觉得人量的增长是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感觉即将要演变成拥挤和高压力的环境,这是否是在考验着我们适者生存的本能?
和栋:
还没有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前,先学懂了“僧多粥少”这句成语,然后在书本接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却在社会上慢慢体会到傲骨要给力地支撑,不能只靠冲动,很多时候得取决于“去你的基金”存得够不够。谁抢谁的工作、饭碗、生存空间不是讨论问题,振振有词的声音说:你有能力,谁也抢不过你。听起来还真是冠冕堂皇。
淳佳:
用“抢”字描绘社会竞争现象还真适当不过。能力的标准越来越难衡量,才子与傻子见仁见智。学术成绩顶呱呱,未必懂得把事情做好就是要先会做人的道理。即使名列尾端,如果能言善道,有面对万浪都无法磨灭的精神应付挑战,不就是生存最重要的学分吗?所谓的能力,在优越体系社会里,如果老只是看到天才,忽略了努力向上的后天“精英”,会否最终成了“走宝”的遗憾?
和栋:
所以教育制度一直在改变,包括测试方式,从以前的临时抱佛脚,只要记忆好写字快就能考取高分,到现在什么“摊开书本考应用”,耗时耗力小组专题作业,都在在显示社会也开始接受,一个人的能力多高、社会生存意识多强,绝对不是老派学校成绩名列前茅就可以盖棺论定的。也就是说,那些在旧考试制度下“受惠”的所谓“精英分子”,或许应该对他们的能力重新估计。
淳佳:
我已深深体会周围身为父母的朋友,那份对孩子“能力”期许所做出的努力。年不过三的孩子已经送到各个不同课程:音乐鉴赏班、画画班、游泳课程、脑力激励班……比我跑通告还满!哈哈!我常想,我们到底是在比什么?能力通过制度、教育、环境形成,却往往在上完社会大学后再次洗净。如何将人生价值观加入“制度”里,让下一代了解“能力”不仅仅只靠一张文凭?这个责任,也只能在我当上人母时,才能深深体会啊。
和栋:
“精英分子”高声提出:三岁孩子绝不能起跑输人,所以要“大众化”的托儿所也能提供“名牌托儿所”式的启蒙教育。其实说穿了,“更好的启蒙教育”,就是简单地等于更多的功课、更多的压力。我想问的是,我们的建国功臣元老们、社会上现有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有几个曾经受过所谓的“更好的学前启蒙教育”?小孩的童年,能不能就过得单纯快乐一点?能力,就不能留到以后再说吗?
于《女友》April 2013 - Chatro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